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

关于505 的那一段(29.04.14)

距离13届全国大选,即将一周年了。
友人的分享,勾起了我的某些回忆。
翻箱倒柜,把回忆从面书里搜出来。
看看去年的我,说过那些话,做过那些事。

有了timeline,我可以轻易地回顾505前后我的status,直接反应了我当下的心情。

23/4,面书status:
沉默,是一面掩护罪恶的墙,让腐败找到延续的理由,让邪恶能在关天化日下予取予求。
沉默,是一切无法无天的幕后推手。
我们,为何还继续沉默?
请挺身而出,大选当天我们需要大家当监票员。
谢谢。
毅阳鞠躬。”

25/4,面书status:
“谁忘了说过,梦想不切实际。
然而。
能带来改变的,是梦想。
早安。”

26-30/4,以海阳工作坊的名义画一些和大选有关的画。
 






28/4,为张念群画四格漫画。


 






29/4:老摇篮同盟为505创造了一首歌,而我有幸参与写下文案。

 仰望的文案:
“這是最壞的時代。
人們各自為政,人心動盪不安。
正義,變得無法想像。
公平,讓人不再期盼。
這也是最好的時代。
我們都在見證歷史的現場。
我們都在改變未來的十字路口。
於是。
我們堅持用最樸實單純的歌聲。
忠實地唱出心中的盼望。

朋友,回家投票吧。
終結這荒謬的一章。
朋友,回家投票吧。
推翻那冷漠的城牆。

朋友,回家投票吧。
讓下一代有機會仰望,蔚藍的天空。

感謝這動盪的時代。
至少讓我們知道,我們還有夢。
至少讓我們知道,我們還敢夢。
至少讓我們知道,我們還能,勇敢追夢。”




30/4,《仰望》的记录博文:
从临时起义到录音拍摄,让我见证了年轻人对改变的渴望。
许多动人的歌声,许多感动的画面,在那个午夜一直回荡着。

不知道,它能帶來多大的改变。
虽然经过了那个漫长激动的夜晚 ,我们如常上班下班,我们如常生活玩乐。
只是,有种不一样的感觉在身体里在流动着,滋长着。
说不出来,那是一种怎样的微妙,但它确实存在。
它會一直活著,直到某天,我們推翻腐敗。
老摇篮同盟,加油。”

仰望预告cover

仰望的cover,很喜欢yuanteng的词。



30/4,面书status:
“請大家記住這一刻的感覺。
雖然我們不是歌手,雖然我們不是名人,雖然我們只是在各自生活裡打拼的小伙子。
然而,在推倒腐敗的大是大非前。
我們能為做的,絕對比在網上換一個頭像、說一句加油,來的更多更多。

不要再把自己隱藏在銀幕面前,面書後面。
出來吧。
把自己的歌曲,唱到每一個需要我們歌聲的角落。
把我們的歌聲,轉換成實質的力量,溫暖每一刻不安的心靈。

用歌聲告訴大家。
我們不是網路暴民,我們是熱愛國土的馬來西亞人。
我們是,老搖籃同盟。”


30/4,面书status:
-“走得太远了,喊得太累了,做得太多了。
有时候,我们忘了当初怎么开始。为何开始。”

-“这选举到底怎么了?
我看见不正确的资讯充斥媒体。
我看见不公正的选举大行其道。
我看见不退色的墨汁轻易褪色。
我看见不知名的双手肆意妄为。
我们都看见,却没有单位出手制止。

我哭了。,不是因为我懦弱。
是因为,我怕我的力量不足以守护。
我亲爱的家人朋友,以及,我的国土。”


我也在505前夕投了一篇稿,最后被打枪了。
全文如下。

"親愛的彤彤,

 女兒啊,從你呱呱墜地到開始學抬頭望天的這幾個月,陪伴你的盡是笑聲歡樂,環繞你的都是關心疼惜。也許在你小小的世界裡,只有肚子餓不餓的問題,但是我們生長的國家,並非你想像中那麼美好。
 其實外面的世界,風大雨大。有人為了反對毒廠,不惜千里迢迢從關丹徒步到吉隆坡;有人為了公平選舉,不惜以微弱的身軀阻擋水炮催淚彈;有人為了華教的未來不畏強權,挺身而出;有人為了三餐溫飽,身兼多差累壞身體卻還得簡衣縮食;有人擔心治安卻面對執法單位的冷嘲熱諷,他們無中生有,誇大其詞;有人舉報貪贓枉法,當局卻視而不見。。。
 爸爸口中的這些人,既不是無所事事,也不是沒有學歷,更不是容易被影響煽動的人。他們都和爸爸一樣,是為了下一代,不得不挺身而出的一群人。
 彤彤,對不起。這幾個星期,爸爸犧牲了和你相處的時間,晚上總是很夜才回家。所以無論多累,趁你早上醒來的當兒,爸爸總要陪你上好一陣子的話,才願意把你放下。
許多人不解,只要自己已經決定好要投那一方,為何要身體力行去參與助選,把自己弄得那麼累?何苦呢?讓爸爸告訴你吧。
 因為他們不知道,我們面對的是何等巨大的偏差,是何等難以推翻的城牆,是何等奸的怪物。雖然爸爸不是什麼藝人名人,然而,爸爸深信念念不忘,必有迴響,留一口氣,點一盞燈信念。
有些事,得有人去做。

於是,從2009年開始,爸爸就開始在不同的管道發表意見,也參與許多大大小小的公民運動,因為爸爸堅信微弱燭光,能照亮黑暗,點點星火,足以燎原。

而這些年的努力,終於要迎來收成的季節了。最後一里路了,爸爸又怎能不盡力衝刺呢?請你原諒爸爸,今天爸爸所犧牲的時間,為的是要守護你的未來。
請相信爸爸,我愛你,更勝這個國家。

某天,當你長大了,懂事了,談起2013年的55時,希望爸爸可以很自豪地告訴你,當年爸爸為了讓你擁有更美好、公平與公義的國家,盡了最大的努力。
雖然不知道最終它能帶來多大的改變,然而,這些漫長且激動人心的夜晚,必將轉化成民主的力量,一直守護著這片國土,守護著未來,守護著你。
而這些微不足道的民主故事,將會一直流傳,一年、十年、二十年,直到某天,你們能真正到民主的果實。

愛你的父親,
毅陽上"


而在大选后,我又再一次写了另外一篇稿 - 大选告诉我们的事,被刊登在星洲日报。
大马有史以来最激烈的选举终于落幕,这次的选举,攻防双方都卯足全力,全国投票率也首次突破80%的大关。对于民主人手一票的制度来说,高投票率是有利无弊的。然而,当成绩揭晓时,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在这次的选举里,许多问题是应该被重视及检讨的。


第十三届选举里首次出现民联的获票率超越国阵,但只得到约莫40%的国会议席。这显示选区划分存在着很大的纰漏。有些选区只有一万多名选民,有些选区则超过十万选民。由于我国是参考英国的选举蓝本,但在英国本身,选区划分是有一定的规范的即选民的人数差异不能超过5%。这是为了要确保每位选民手中的一票同等份量。

在前马哈迪时代,我国的选民最大差距为15%,但是,到了马哈迪的时代,他以各州面积大小不同为借口,强行把选民的最大差距直接改为没有上限!这也是为何我国目前的选区选民人数会相差高达好几十倍的原因。而选区重新划分需要有三分二的国会议决,按照目前的国会议席分配来看,除非国阵和民联一致同意,否则重划选区根本不可能。可是话说回头,选区重划的重要性是确保民意得到保障最重要的一环,朝野双方都该给予高度重视!

也因为选区的头重脚轻,导致这次的结果是城市在野,乡区在朝的奇怪现状,即少数选民决定了国家的方向(一般上乡区的国会选区人口比例较少,投票率有相对较低)。

顺带一提,华人海啸等论调是不负责任的。因为,只占少于30%的华裔选民是无法让民联获得50.87%的总选票率的,更准确来说,应该是城市掀起了反风,以至国阵在几乎所有的城市选区沦陷。

第二,资讯断层。在全球化时代,马来西亚的资讯还是无法渗透到比较偏远的地方。以我的家乡,江沙的新寿活乡村为例,距离最靠近的城市江沙大约20公里,但是,这里的网络严重不发达,村里的人一般上无法得知城市的资讯,或者他们只接收到错误的资讯。打个比方,村里的人仍然认为如果国阵倒台将会引起种族冲突,社会将会动乱之类的,当然,这也因为主流媒体(包括电台电视台以及平面广告)不断散播错误资讯的后果。所以我认为,即使在大选期间,媒体还是得对资讯把关,不能一味而的刊登许多明显是错误的资讯。

第三,媒体不自由。我认为媒体有自己的党性,是全世界都面对的问题。以台湾和美国为例,报章的报道许多时候都在为某方站台背书。然而,这些国家和马来西亚的唯一不同是,他们的国家允许自由办报,而在马来西亚,媒体被垄断是铁一般的事实,尤其是传统媒体。其实中文报纸已经属于比较持平或温和报道了。而公正报,火箭报等的党性太过显著,根本渗透不了中间选民。

最后是选举委员会的公正性备受质疑。由于网络媒体的资讯并没有经过过滤,所以大多数的人还是会以电视所播报的成绩为标准。这次在投票之后,我也参与了检票及算票的工作,对选举委员会的选举操作总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首先,当选举的时间结束后,管道(saluran)的计票工作就开始,一般上来说,每个管道的总票数不会太多(从350 – 800 张票不等)。以我的计票的管道为例(十八丁的选区),投票率大概90%,总票数接近600张。

票箱打开,从唱票到算票,总共耗时不超过两小时,也就是说我在大约7点左右已经知道结果,只等待选举委员会的负责人写下正式的选票结果(borong14)就结束了。而由于现在的科技发达,一则短讯就可以把结果交到候选人的负责人手上。越多选票的地区则越多算票管道,所以只要一切进行得宜,相信最迟9点就已经开完所有的票箱了。

但是在电视荧幕上我们看得很清楚,只有国阵获胜的选区成绩被公布,民联获胜的选区则迟迟不愿公布,随后甚至算票算到凌晨3点钟,这是不可能的!所以,选举委员会的公正性被高度怀疑也是无可厚非的事。加上,花费超过500万令吉,承诺至少7天不退色墨汁,连7小时都耐不了,这也是不能接受的事情,所以,民间高度批判选举委员会,而该委员会的最高管理层也必须集体辞职,否则难以交代。

选举过去了,流言满天飞。我慎重呼吁获胜的一方应该秉持着民主精神,在落败的选区加倍努力,以便重新获得人民的支持,而不是把心一横,尝试报复选民。同样的,落败的一方也该正视败因,再接再厉,推动马来西亚的民主,迈向更辽阔的天空 。(完)

沒有留言: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